枣缩果病,又称枣铁皮病、枣黑腐病等,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我国被正式报道。此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枣区,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逐渐成为枣树生产中的毁灭性威胁。近年来,山西省的枣产区受到此病的严重影响,直接关系到枣的产量和商品质量。目前,针对该病的病原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基于在山西省太谷县的长期调研,总结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治对策。
关于枣缩果病的病原,学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与生理缺素或病毒有关,也有学者指出为轮纹大茎点菌侵染。近年来的研究中,刘元荣等人发现病原为噬枣欧文氏菌,否定了缺素导致缩果病的说法,而曲俭绪则鉴定为聚生小穴壳菌。根据郑晓莲的实验,缩果病的病原是由多种弱寄生真菌及一种细菌引起,目前已知病原包括六种真菌和一种细菌。
枣缩果病主要危害果实,导致果腐及提前脱落。病果通常会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明显的病斑,果皮呈现水渍状,果肉由淡绿色转为黄色且变得松软。病果的颜色和形态变化明显,导致其在成熟期提前脱落,影响整体产量及质量。
该病可在花期侵入,潜伏至七月下旬才出现病斑,通常从八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果实的糖分高,气温适中,会加速病害的发展。降雨、湿度和气温的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发病的轻重,虫害、栽培条件及品种选择等因素亦与病势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是防治的基础。适当的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综合管理枣园是预防枣缩果病的根本措施。有效管理措施包括:
在较早的阶段(4-7月),应采用有效的杀虫剂,防治害虫如食芽象甲、叶蝉等。后期(8-9月)则需针对桃小食心虫进行控制。
利用药剂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早春可以进行树皮刮除和病残体清理,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关键的防治时期是在果实采收前15-20天,使用系列的药剂进行治疗以确保病害不再扩散。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枣缩果病的发生率,保障枣树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
上一篇:如何确定荔枝促梢肥的施肥种类?
下一篇:荔枝酸腐病的防治与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