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巢蛾是一种属于鳞翅目巢蛾科的害虫,近年来在荔枝树上频繁出现。这种虫害主要寄生在荔枝、龙眼以及人面子树等植物上,广泛分布于广州、博罗、茂名、东莞和惠来等荔枝主产区。荔枝巢蛾的幼虫在树干和枝条的表皮下取食,导致树皮松弛、开裂,严重影响树体的营养输送,进而影响根系的生长,增加枯枝数量,导致树体衰退与产量下降,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荔枝巢蛾的幼虫呈扁平状,黄褐色,老熟幼虫的体长在15至20毫米之间,宽约1.5至2.0毫米,整体呈土黄色,表面光滑,毛发稀疏,体壁蜡质层较厚。其腹足已经退化,但三对胸足发达。蛹的形态为被蛹,呈褐色,长约12毫米,雌雄蛹在末端存在明显的差异。蛹外部包裹着由树皮碎屑、虫粪和丝线交织而成的茧。成虫的大小为8至12毫米,翅展可达22至24毫米,身体上覆盖有白色的鳞粉,雄虫的触角呈羽状,雌虫则为丝状。卵呈接近矩形,长度约为0.55至0.65毫米,宽度为0.31至0.37毫米,卵壳表面有网状花纹,刚产卵时为黄白色,接近孵化时则变为浅蓝色。
荔枝巢蛾的成虫相对不活跃,通常停留在寄主的树干上。雄虫的寿命为4至6天,雌虫则为4至10天,雌雄比例约为2:1。成虫在羽化后第二天便可交配产卵,卵通常产在主干或大枝条的树皮裂缝或伤口处,产卵数量从单粒到几粒不等,卵粒表面常附有少量鳞毛。幼虫孵化后不久便会咬入树皮内取食,同时吐丝缝合周围的树皮、木屑和虫粪,形成一幅幕帘,为自己提供隐蔽的生活空间。随着幼虫的生长,幕帘的面积和寄主的受害程度逐渐加重,取食的部位也从韧皮部深入到形成层。
在广东的增城和电白等荔枝主产区,荔枝巢蛾每年发生一代,其危害高峰期通常在9至11月份,此时幼虫正处于4至6龄阶段,属于暴食期。12月份时幼虫进入高龄阶段,开始以成熟幼虫的形态进行越冬,越冬的地方主要是被害寄主的树皮下。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越冬的幼虫会结茧化蛹,成虫则在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
在阴蔽的果园中,荔枝巢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通风良好的果园,同时树龄越大的树木,危害程度也越高。因此,可以采取特定的农业措施,如合理的栽培密度、中耕除草以及对树龄较大的果园进行修剪整形,以增强果园的通风和透光性,从而降低湿度,减轻虫害。此外,加强肥水管理,培养健壮树体,对提高其抗虫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在7至9月份,使用刀片或竹签将覆盖幼虫的碎物刮去,使幼虫暴露,然后可以采用克虱星、喹硫磷、甲胺磷或氧化乐果等药剂,兑水800至1000倍进行枝干喷雾防治。
利用斯氏线虫A24品系,可以配制成1000至2000条每毫升的溶液,对树干进行喷雾,从而实现生物防治效果。
上一篇:枣树繁育苗木的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荔枝的蛀虫害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