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源自于中国,是我国主要的果树之一。由于其卓越的抗盐碱和耐瘠薄能力,枣树既能抵抗干旱又能承受涝灾,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这使得枣树在经济价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品种。
近年来,枣树因其强大的适应性、早果丰产、易于管理及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而迅速发展,尤其是鲜食品种更为突出。目前,我国的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球总量的98%以上。在选择种植品种时,大雪枣、梨枣、赞皇大枣、沾化冬枣、芒果冬枣等品种普遍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栽培效益。
枣树可以采用林粮间作式和早期丰产式两种种植方式。在林粮间作模式下,株行距一般选择为2×5米,每亩栽植67株,有利于与农作物套种。而早期丰产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尽早获得经济收益,适合的株行距为1.5-2.0×3-4米,亩栽83-146株,实际中较多采用2×4米,亩栽83株的方式。
枣树是一种果实发育周期较长的树种,从开花到成熟需要持续的养分供给。无论是幼树还是盛果期的大树,都应在秋季10月底前施足基肥,每亩施肥量不少于5000公斤。最佳基肥选择包括土杂肥、厩肥及圈肥,比例合理的施肥能够提升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
盛果期的枣树需要在全年进行2-3次追肥,特别是在5月和6月进行氮肥补充,促进幼果的生长和发育。此外,从5月中旬开始至采收前,每15天喷施一次0.3%的磷酸二氢钾液,能够有效促进坐果率和果实发育。
为了提高枣树的产量,修剪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措施。幼树期的修剪能够增加枝量,加速树冠的形成,而结果期的修剪则旨在调节营养的分配,实现丰产与稳产。
根据当前的栽培模式,纺锤形树形更符合密植的需求,有利于提前实现丰产。定植时,应确保80厘米的定干,通过适时的修剪和培养主枝,最终达到理想的树冠形态。
为了提高枣树的坐果率,可以采用环状剥皮的技术,称为开甲。这一方法能有效阻止养分向根部的转运,有助于提高坐果率。开甲的时间和方法可根据品种的不同适当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坐果效果。
为了提升坐果率,特别是在幼树阶段,适度控制树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抑制生长和喷施多效唑等技术措施,来有效改善坐果率,确保在1-2年内气候良好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经济产量。
通过合理的管理和科学的栽培,枣树不仅能够发挥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可在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上起到积极作用。掌握正确的种植、施肥和修剪技巧,能够为枣树的健康生长和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南酸枣糕制作技巧解析
下一篇:秋末冬初枣园管理技术探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