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花果瘿蚊是一种近年来在荔枝树上新发现的害虫,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其具体种名尚待确定。此虫被认为是偶发性害虫,仅在特定地区出现。1985年在珠海市首次发现其危害,1997年在茂名地区发生严重暴发。由于电白县某些果园在花期进行放蜂,未能及时喷药,导致花和幼果的脱落率超过95%,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成虫的触角分为15节,第一和第二节相对较短,末端有明显的乳突。雌性触角呈哑铃状,而雄性触角为念珠状,触角上覆盖着细毛,复眼较大。口器为刺吸式,喙较长,前翅膜质,后翅则退化为梨形的平衡棒。腿部细长,胫节上没有距。老熟幼虫的体长为2至4毫米,呈纺锤形,颜色为茶黄色。
荔枝花果瘿蚊的成虫喜欢在荔枝的花穗、雌蕊和幼果等嫩部位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开始进食,严重危害这些部分。花梗受害后,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花穗逐渐枯死。雌蕊遭受侵害时,子房将肿大并变黄,最终也会枯萎或脱落。幼果受到侵害时,通常在果柄附近出现茶褐色斑点,最初并不会立刻脱落,但当幼果生长到黄豆大小时,受害幼果开始掉落,最后几乎没有一个幼果能够幸存。值得注意的是,幼虫在花穗和雌蕊的侵害通常为单头虫,而在幼果中可以发现多头幼虫共同存在的情况,这可能与成虫在同一位置产卵有关。
根据现有资料,荔枝花果瘿蚊每年仅发生一代。一般来说,在四月份,随同花或幼果掉落的老熟幼虫会钻入土中,发育为伪蛹,并分泌粘液吸附泥沙,从而形成难以察觉的泥沙团。次年当花穗生长到5厘米时,成虫将开始陆续羽化,并产生新一轮的卵。在花穗、雌蕊和幼果中产卵后,幼虫不断危害这些部位,导致幼穗水分流失、子房枯死以及幼果大量掉落。荔枝花果瘿蚊的发生期与荔枝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成虫的出现主要集中在荔枝的花期至幼果期,通常在大雨过后,会出现大量成虫。
目前对荔枝花果瘿蚊的研究尚不深入,对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仍有许多未知之处,尤其是在预测和预报它们的发生期和数量方面。为此,防治工作主要以预防为主。有效的措施包括喷药和施用毒土以保护花果。在荔枝的花穗期至幼果分果期,建议选择一些防效高且对荔枝安全的药剂,如13%果虫杀乳油、15%快灭杀乳剂或40%毒死蜱乳油,按照1000倍稀释后喷雾,每五天喷洒一次。至于毒土的使用,可以在花穗前期每亩施用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与细沙混合,均匀撒在荔枝树冠周围的土壤中,并进行耙土覆盖,以达到毒杀刚羽化成虫的目的。
上一篇:春季提升冬枣种植存活率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荔枝病虫害的现状及其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