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豹蠹蛾,属于鳞翅目豹蠹蛾科,是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害虫会对新生的枣头产生严重危害,尤其是幼树受害后可能形成小老树。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枣树豹蠹蛾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在一些地方,枣树被害株的比例甚至达到20%到30%。一年生枣头的被害率更是超过10%,几乎所有的枣树地块都能发现受害的痕迹。
成虫的头部为白色,胸腹部则呈灰白色。雌蛾体长约在18-20mm之间,翅展为33-36mm,触角呈丝状,胸背有六个蓝黑色色斑,纵向排成两行。其前翅上散布着形状不规则的青蓝色点斑。雄蛾体长在18-22mm,翅展34-36mm,触角下半部呈栉状,上半部则为线形,末端有尾毛。
卵呈圆球形,初产时为淡黄色,表面有密布的网状刻纹。幼虫的老熟阶段体长可达30-40mm,头部为褐色,上鄂及单眼区呈黑色,胸部为紫红色。
豹蠹蛾的蛹通常呈弯纺锤形,赤褐色,长度在25-28mm之间。
枣树豹蠹蛾一年发生一代,幼虫会在受害的枝条内部越冬。随着春季天气变暖,树汁流动,幼虫便会继续在木质部蛀食。一般来说,幼虫每隔15-20mm就会在受害枝上开通气孔,以便排出粪便。这种危害会使受害枝上的芽大量不萌发,最终导致枝条干枯死亡。
老熟的幼虫在化蛹前,会用虫粪封闭虫道的两端,并吐丝缠绕,在里面化蛹。蛹期一般持续约18天。成虫通常在7月初开始羽化,至7月中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昼伏夜出,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晚则会飞行交配和产卵。
在冬春季节修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剪除受害的虫枝并进行焚烧。确认时要关注被害枝上的叶片是否掉落。在枣树发芽后,6月中旬之前应彻底剪除受害的虫枝,因为在成虫羽化前,受害部位的枝条多为干枯状态,识别起来相对容易。
在成虫发生期间,可以利用其对光的趋向性,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杀。此外,也可以采用50%甲基1605或甲胺磷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对于尚未完全枯死的幼树主干,可以通过注射器向虫孔注入50%甲基1605的100倍液,以杀死幼虫。
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剪、光源诱杀及化学药剂防治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枣树豹蠹蛾的发生,从而保护枣树的健康生长。长期坚持这些防治措施后,能够显著降低其危害程度。
上一篇:荔枝低产原因解析与改良对策
下一篇:荔枝采收技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