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是一种新出现的枣树病害,它通常与炭疽病一起发生。该病的爆发可能导致轻微减产,严重时则会导致完全绝收。近年来,在我市的枣区,这种病害已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
枣缩果病主要影响枣果,导致烂果和落果。根据观察,这种病害在果实着色期间发生,通常在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8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受到感染的枣果首先会在果肩和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随后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中心呈现褐色小点。这些病果的果肉呈现松软和萎缩的情况,容易较早脱落。此外,病果体积小、皱缩、干瘦,且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道苦涩,失去食用价值。
枣缩果病的暴发和气温、降雨、果实发育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当枣果进入着色期,温度维持在23°C至26°C之间时,遇上阴雨或多雾天气,该病害的暴发风险会显著增加。
关于引发枣缩果病的病原物,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一些研究认为可能由细菌中的噬枣欧文氏菌引起;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是由真菌中的聚生小穴壳菌所导致。此外,也有看法认为这两种病菌可能会共同致病。
针对枣缩果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增加有机肥料以及磷钾肥的施用量,减少氮肥的使用,合理进行间作。避免与高秆作物间作,以改善枣园的通风透光条件,并适量设置坐果,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
在秋冬季节,需彻底清除枣园中的病果和烂果,并集中处理,以减少病菌源。枣树萌芽前,应对全园喷洒3到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建议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喷药,随后间隔约10天再喷2至3次。枣果采收前的10至15天是防治的关键期。目前有效的药剂包括:细菌性缩果病可使用农用链霉素和土霉素,而对真菌性缩果病则可以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实验表明,在发病高峰前喷洒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防效显著。在喷药时务必均匀覆盖,确保雾点细腻,使果面完全沾药,并及时在遇雨时补喷。
上一篇:嫩枝芽接枣树的优势分析
下一篇:荔枝与龙眼的有效病虫害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