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蛀蒂虫是一种对荔枝果实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形态特征可以从成虫、卵、幼虫以及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了解。
成虫体长约4-5毫米,呈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其触角丝状,长度是体长的约一倍。前翅上有两条曲折的白色条纹,形成类似“爻”字的纹路。后翅细长,呈剑形,缘毛较长。前翅末端带有橙黄色区,并有三枚银白色光泽斑点,这是其与尖细蛾的区别特点。
卵的直径仅为0.2-0.3毫米,呈扁圆形,颜色为黄白色,表面有不规则的花纹。
幼虫呈扁筒形,若在果实内取食,颜色显淡绿色。老熟幼虫爬出果实后,会在叶面上形成一个白色的椭圆扁平茧,蛹的形态呈纺锤形,颜色为淡黄色,羽化前则变为灰黑色。
在广州地区,荔枝蛀蒂虫一年可发生10至11代,并以幼虫在冬梢上越冬。在广东地区,成虫的出现时间大致为:第一代在3月底至4月中旬;第二代在5月上旬;第三代在5月底至6月初;第四代于6月中下旬;第五代在7月初和中旬。需特别注意的是,这五代虫的发生正值荔枝的花果期。
蛀蒂虫的卵期为2-2.5天,幼虫期为7-8天,蛹期为7-9天。通过检查落果或叶面的镜状蛹,可以判断成虫的羽化期。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喜欢在通风不良的潮湿树木上产卵,并且对果实和嫩梢都有明显的趋向性。
这类虫尤其倾向于在接近成熟的果实顶部裂缝间产卵,受害的叶片中脉会变褐、干枯破裂,幼虫蛀食果实会造成大量落果。在荔枝树种植时,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混合种植也容易造成严重的虫害。
防治荔枝蛀蒂虫的方法主要包括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两种方式。
由于荔枝蛀果虫的种类多样,因此在使用药剂时应全面考虑。可选用以下几种药剂进行喷洒:
根据广东各地的经验,在荔枝接近成熟期时,蛀蒂虫的危害会加重。因此,建议在收获前15-20天喷药,并在收获前10天再进行一次,以有效防治此虫的侵害。
由于冬梢是蛀蒂虫的越冬场所,通过抑制冬梢的生长可以减少虫源。同时,蛀蒂虫蛹的天敌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建议少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以有效控制虫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