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瘿螨,又称毛蜘蛛或毛壁虱,主要通过风力、昆虫或苗木传播,对荔枝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害虫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和云南等地。近年来,由于其天敌数量减少,导致其危害程度有所上升。
荔枝瘿螨的卵呈球形,半透明,颜色从乳白到淡黄色变化。若虫在孵化时为灰白色,而成螨则体长仅约0.15毫米,形态狭长,刺吸式口器,初始呈淡黄色,后转为橙黄色。若螨和成螨仅有两对足,具有独特的体型特征。
荔枝瘿螨一年发生十代以上,随季节变化而不断繁殖。它们在叶片或枝条上越冬,并从每年2月底至3月初开始活动,随后大量繁殖。在日均温24-30℃、降水量丰富及湿度高的条件下,螨口密度最高,通常在5-6月达到灾害高峰。
荔枝瘿螨吸取叶片、嫩梢、花和果实的汁液,同时刺激表皮细胞生长。受害部位经过5-7天后,表现为黄绿色斑块,伴随灰白色茸毛,最终形成毛毡状,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花器畸形,幼果易脱落。
加强果园管理,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定期剪除受损的枝叶,能有效减少荔枝瘿螨的发生。此外,合理施肥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提高整体抵抗力。
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螨等天敌,可以积极控制荔枝瘿螨的数量,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冬季修剪病虫害枝叶后,可以使用石硫合剂喷洒;在4月中旬喷洒尼索朗与敌百虫混合剂,7月中旬再施用尼索朗与水胺硫磷或氧乐果混合剂,以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荔枝瘿螨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而保障荔枝的健康生长与产量提升。
上一篇:荔枝和龙眼如何有效促发秋季新梢
下一篇:枣园采摘前后的管理技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