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及时用药是控制病虫草害的关键。了解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机施药,才能确保防治效果。例如,在处理螟虫时,应在其卵孵化高峰期进行用药。如果等到蚁螟已经侵入茎秆,并出现枯心、白穗或死穗等症状时再施药,必然会导致防效不佳。
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以及害虫的栖息通常有特定的为害部位,这些部位就是施药的重点。若未能准确锁定靶点,农药的防治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以防治螟虫为例,只有针对水稻的心叶进行喷药,效果才能显著。
随着农药使用频率的上升,病菌、害虫及杂草对农药的抗性也在持续增强,这严重影响了农药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粮、油、菜、茶及水果等主要作物中,抗药性的问题愈发突出,一些作物的抗药性甚至增加数倍至十几倍。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常常存在误诊现象,如将虫害误认为病害,或者反之。这种误诊导致错误用药,效率低下。例如,棉花出现红叶枯病时,许多人误以为是红蜘蛛所致,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大豆田中被菟丝子侵害也常常被误认为根结线虫病,从而加重了农作物的损失。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依然使用过时的喷雾器具,这不仅浪费药液,还增加了中毒风险,影响安全性。研究表明,传统喷雾法的药液粘附性差,沉积率低,导致药液不仅白白浪费,还可能流失到土壤和水域中,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推广低容量喷雾、超低量喷雾以及静电喷雾等新技术是提高施药效果、减少浪费的有效途径。
尽管某些农药对特定病虫草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其他病虫草害却可能无能为力。例如,三唑磷对稻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效,但却可能刺激稻飞虱产卵,导致其数量迅速增加,从而形成新的问题。
不同的病虫草害在发生时都有其生物钟特征。例如,菜粉蝶、菜青虫等害虫主要在白天活动,而一些鳞翅目夜蛾和螟蛾科的害虫则选择在夜间。因此,掌握这些害虫的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才能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草莓小拱棚高产法
下一篇:5月份苹果树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