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病是一种影响蕉类植物的重要病害,它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导致植株早衰、外观差及商品价值降低,进而影响贮运期间的腐烂风险。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防治这种病害,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星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黑星病首先影响植株下部的叶片,叶面上会出现许多小黑粒,随后病害逐渐向中、上层叶片扩展,导致大量叶片受害,嫩叶通常不受影响。在果实方面,病果的青绿色果皮上逐渐出现小黑粒,尤其是果穗的外侧受害更为严重。随着果实的成熟,小黑粒周围会形成褐色晕斑,后期这些组织会腐烂,显露出黑粒的突起。
黑星病的病原是一种名为香蕉大茎点霉的真菌,其学名为Macrophoma musae。此真菌属于半知菌,分生孢子器通常埋藏在叶片组织中,呈褐色,具圆锥形状,没有色彩,单胞或少数双胞。孢子在湿润情况下通过孔口释放,成为传播的源头。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害蕉树上越冬,初次侵染的源头主要来自田间的病叶和病果。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气流传播。每年春雨季节,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感染叶片和果实,使其发病。病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在雨后或雨季期间,特别是在高温和高湿的环境下,幼果更容易感染。
定期清理病害叶片和病果,减少病菌的初次侵染源,可以有效阻止黑星病的传播。
在断蕾后,可使用长80至120厘米、宽50厘米、厚0.3至0.4毫米的蓝色聚乙烯薄膜袋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在袋身打孔以便于散热。具体操作为将果穗套入袋内,确保袋的上端紧扎在果穗基础部,而下部开口保持透气。此举可以阻挡病菌通过雨水传播到果实,并能提供一定的防寒保护,但需注意在盛夏期间可能导致果实灼伤。
可使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亦或40%的灭病威胶悬剂600至800倍液。在果实断蕾后及套袋前进行喷雾,能显著抑制病害的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农户可以有效降低黑星病对蕉类植物的影响,维护植物的健康和商品价值。
下一篇:香蕉黑星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