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或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早在拉丁美洲的多个国家就已出现。在中国台湾省,此病也早已被发现,成为国内外的重要检疫对象。1985至1988年间,广东省中山、番禺、花城市的广州市近郊出现大量病害,尤其是龙牙蕉和粉蕉的发病率普遍在3.7%至26%之间,最严重时可达到6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初期表现为叶缘发黄,随后病叶迅速凋谢并呈倒垂状,颜色由黄变为褐色并干枯。通过纵向剖析病株的球茎和根部,通常可以见到维管束严重坏死,颜色变为黄褐或紫红色。
香蕉枯萎病是由香蕉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目前已知存在四个生理小种,其中第4生理小种在台湾省已被发现,对于所有香蕉和大蕉品种均具感染能力,因此具有很高的危险性。病原菌的初步侵染源为病株及带菌土壤,其厚坦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至十几年,但在积水且缺氧的条件下,其存活期会显著缩短。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病苗、带菌土壤和流水进行,地势低洼的蕉园更容易发病。
首先,要加强检疫措施,防止来自国外及台湾省的带病种苗进入国内。同时,国内也要禁止病区的蕉苗调运至外地,以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鼓励推广种植无病组培苗,以提高香蕉种植的抗病能力,降低损失的风险。
定期检查蕉园,一旦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进行清除和销毁。同时,可在病区撒施石灰或尿素以处理土壤。对于严重病区,可以考虑全面销毁并择改种水稻、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以减少损失。
综上所述,香蕉枯萎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香蕉种植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香蕉产业极为重要。
上一篇:怎样防治香蕉的球茎象鼻虫
下一篇:香蕉常规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