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巴拿病,又称镰刀菌枯萎病或黄叶病,最早发现在巴拿马,因此得名。自1950年代,我国在引种粉蕉时首次发现该病害,目前已成为龙芽蕉(AAB)和粉蕉(ABB)的主要病害,广泛分布于所有产区,使这两种香蕉无法大规模种植。台湾学者还发现镰刀菌的第四生理小种,能对包括香芽蕉类(AAA)、龙芽蕉(AAB)及大蕉(ABB)在内的所有香蕉品种造成危害,尽管尚未在我国大陆造成影响,但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香蕉巴拿病的主要病征是叶片由叶缘向中脉黄化,部分叶片呈现均匀黄化,而另一些则明显区分绿叶与黄叶。叶片黄化后,叶柄基部变软并萎缩,随后其他叶片也随之下垂,颜色由鲜黄变为暗黄,最终干枯。在中山市,龙芽蕉的发病表现为叶鞘散干,形成“散把”状。假茎基部开裂,病情进一步向心叶扩展。尽管病株在后期可能会抽蕾,但果实无法正常发育,叶片持续枯萎,绝大多数植株仍带病,只有极少数能正常发育。
香蕉巴拿病的病源是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目前已知有四个生理小种:第一小种会危害大密啥(AAA)和龙牙蕉类(AAB)、粉蕉类(ABB);第二小种主要影响大蕉类(AAA);第三小种则危害野生蕉类;而第四小种则危害所有类型的香蕉(包括AAA类)。该病菌通过受损的根部入侵,尤其在浸水状态下更易感染。病源在香蕉的木质部生长,堵塞维管束,并产生毒素导致植株坏死。病原菌可以通过苗木、流水、土壤和农具传播,具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一般在雨季(5-6月)感染,10-11月进入发病高峰期。
为防止香蕉巴拿病的传播,在引入国外香蕉品种时,务必通过试管技术引入,以降低新病害的引入风险。选择无病菌感染的组培苗作为种植材料,避免带菌种源。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用除草剂进行处理并挖除,进行当地烧毁处理。可在植穴施用32.7%威百每667平方米300倍液5-10千克,或用棉隆和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此外,施加石灰或尿素也有助于消毒。同时,病穴可以改种香大蕉,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条件,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早期抽蕾和收获。如果病情发病率超过20%,则建议改种水稻以减少风险。
上一篇:苹果树冬剪“三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