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鱼类的食欲显著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如肠炎和肝胆综合征。这些健康问题会严重影响饵料的利用率以及养殖者的经济收益。在治疗和诊断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水质环境、鱼苗品质、放养密度及养殖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问题的处理往往充满不确定性,甚至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通过对患有肝胆综合征的鱼进行解剖,明显可以看出肝脏的异常。通常观察到的情况包括花肝、白肝、青肝、泥巴色肝和脂肪肝等,受损的肝脏弹性差,功能几乎丧失。
肝胆综合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虽然前期鱼类的食量未必显著减少,但后期会显著降低。2. 饵料的系数显著偏高,甚至极为糟糕。3. 鱼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4. 整体产量无法提高,运输耐受性差。
肝脏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承担着消化、解毒、造血、营养储存和代谢等多重功能。一旦发生损伤或病变,其功能会受到部分或全部的影响。
导致肝胆综合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过量投喂饲料、饲料质量不佳、水环境污染(如亚硝酸盐和氨氮超标,pH值异常)、水体中菌相和藻相失衡(如蓝藻死亡后释放毒素)、过度使用杀虫剂和消毒剂、重金属超标等。综合来看,根本原因是肝脏和胰腺系统受到严重损害,随之引发的代谢障碍。
以湘阴朱老板的180亩池塘为例,水深约为1.3米至1.5米,池塘底泥较深。放养品种包括青鱼、鲫鱼、草鱼(重量从一两到十几尾一斤不等)、黄颡鱼和麻白鲢,累计投放鱼种超过5万斤,预计产量可达15万斤。
6月5日,死亡事件首次发生,约300斤鱼类死亡,主要是小草鱼,个体重量为三两至八两。接下来的几天,死亡数量逐渐上升,最高一天达到上千斤。经过现场解剖,发现鱼类患有严重的肝胆综合征,并伴随由此引发的肠炎。
治疗方案强调保肝护胆的方向,旨在修复肝脏损伤、恢复肝胆功能和提高免疫力。实施过程中采取“四停一增”的策略,即停投料、停水体杀虫消毒、停进水和停用抗生素,同时增加增氧设施的工作强度与时间。
在停料三天后,开始少量投料(仅为原来的一半),并加入肝胆康和保肝一号的添加剂。通过连续五天的调理,鱼体的状态逐步改善。经过几天的跟踪观察,死亡率明显下降,第六天后稳定在10到20斤之间。
该案例的关键在于,不能依赖简单的抗生素或外池消毒剂,否则可能会加剧死亡风险,导致不可控的局面。合理的处理方案和细致的观察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基础。
上一篇:河蟹养殖前两次蜕壳的技术管理要点
下一篇:秋季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