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将河蟹的养殖期划分为两个阶段,总时长为8个月。第一个阶段为3至5月,持续3个月,主要针对蟹种的小池塘强化培育,投放密度控制在5000只/亩,期间蜕壳两次,培育成活率超过50%,出池平均规格可达20至30克。第二个阶段为6至10月,持续5个月,主要为成蟹的大池塘养殖,养殖密度控制在800至1200只/亩,蜕壳次数达到3次,成活率超过75%,平均规格达到150克以上,亩产量可超过90千克。
近年来,湖北省在仙桃、洪湖、汉南和汉川等地推进了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以下是仙桃市的具体示范情况。
本次示范选择了两个相邻的池塘,其中一个大池塘为商品蟹养殖,面积为20亩,而小池塘为7亩,用于常规鱼种的培育。池塘位于排湖渔场,水质清新,设备齐全,深度超过2.0米,土质为黏壤土,坡比约1∶2.5。
在放养前,首先需要进行清塘、消毒,消灭影响养殖的杂鱼等。小池塘在每年11月进行清塘,大池塘在3月清理。随后要建立防逃设施,水草种植和螺蛳投放等准备工作也需要科学安排,确保养殖成功。
蟹种和鱼种的投放应严格把控时间和数量,以提高成活率。蟹种首次投放在小池塘,以增强体质,后续再转移到大池塘。同时,定期投放鱼类,以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在养殖管理中,饲料的配方和投喂时间需要根据蟹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整。同时,需定期监控水位和水质,通过换水和施肥防止藻类过量滋生,保持水草的健康生长,并及时进行管理和维护。
从9月30日到11月初,共收获河蟹2521.6千克,亩产126.1千克,平均规格达到160克/只。其他鱼类的总产量也有所增加,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
示范过程中累计投入8.01万元,收益情况良好。通过限制饲料、苗种、设备等费用,提高了整体的经济效益,得到较高的利润回报。
相较于传统养殖方式,河蟹“3+5”模式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具备多种优势,包括提高成活率和优化生态环境等,有效应对了市场需求。
在示范过程中,水草受到虫害的威胁,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其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效果较为理想,需继续探索更好的治理方法。
使用“龙虾恨”有效防治小龙虾对养殖的影响,从而为河蟹的存活和水草的生长提供了保障。
尽管未安装微孔增氧设备,但仍取得了可观的产量,未来若安装增氧设施,产量和效益有望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本示范项目不仅在河蟹养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后续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实践依据。未来应该继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生态与经济的综合效益。
上一篇:河蟹混养池蓝藻处理成功案例
下一篇:养蟹池塘如何种植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