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常见病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01
0

河蟹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本文将对病因、流行情况、症状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病原分析

病原主要包括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和斜管虫等。这些病原体通常寄生于河蟹的腹甲、附肢及鳃部,影响其正常生活。

流行情况

此病在河蟹中相当常见,对蟹卵、幼蟹及成蟹都造成明显的危害。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9月期间,发病的情况较为严重,养殖户需特别注意。

症状表现

中度感染的河蟹在水中时,肉眼可见其体表和附肢上出现少量土黄色的绒毛,尤其腹甲的感染更为明显。一旦感染严重,病蟹的鳃部会变黑,附肢、眼睛及体表会出现灰黑色绒毛,身体表面会长出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的绒毛,出现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食欲下降甚至停食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并在死亡的腹部可看到较多黏液。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在预防该病时,常用微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旨在改善底质和水质,避免水体有机物过多。放蟹种前,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的新鲜,特别是在河蟹蜕壳后应及时更换水。此外,可以采取药物预防措施,例如每升水中使用0.25毫克的硫酸铜,但需注意鱼蟹混养池不宜使用。

治疗措施

对于轻度感染的河蟹,可以通过增加换水量及提高小杂鱼、田螺等动物性饵料的比例,促进其及时蜕壳。在中度感染时,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进行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① 先排除1/3的池水,加注新水后全池泼洒15至2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连续使用2至3次。
② 对于成蟹池,可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2次,或10至2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2次,24小时后更换60%以上的新水。
③ 使用15毫克/升的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的浸出液全池遍洒,并在蜕壳后进行大换水。
④ 重度感染时,应将病蟹捕起,使用1%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0至20分钟。
⑤ 全池泼洒0.5至0.8毫克/升的硫酸锌,次日全池泼洒0.3毫克/升的溴氯海因,间隔3天后,再进行益水宝的泼洒,使用量为0.4毫克/升。
⑥ 最后,全池连续使用藻虫清2次,剂量为0.7至0.8毫克/升,第二次泼洒间隔2天。

中华绒螯蟹养殖常见病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养殖户可以有效防止和治疗河蟹的病害,确保河蟹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