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主要影响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此病的临床特征为局部骨骼肌的出血坏死性炎症以及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的浆液出血性炎症。由于炎症区域会产生气体,按压时就会出现特有的捻发音。
气肿疽的主要病原是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 chauvoei),这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该细菌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孢,且可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呈现出较弱的抗性。但其芽孢的抵抗力极强,可以在土壤中存活超过五年。在适宜条件下,该菌体能够在感染组织中长时间存活。
气肿疽主要影响各种牛,其中黄牛最易感染,其他如水牛、乳牛及犏牛的感染率相对较低。羊、山羊、骆驼和鹿罹患此病的机会也非常少。气肿疽的爆发通常发生在温暖多雨的季节,尤其是在湿润的山谷和海边地区。
病牛为此病的主要源头,但并不会直接传染给健康牛。相反,健康牛通过被污染的土壤、饲料或水源间接感染。大多发病牛为3个月至4岁的年龄段,特别是两岁以下的黄牛更为易感。
气肿疽的发病机制涉及芽孢被牛吞入后进入缺氧的消化道,并在无氧环境中繁殖。这些病菌在受损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中进一步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和严重炎症反应。
此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7天,黄牛经常会表现出急性症状。病牛可能会出现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和跛行等症状,特别是在肌肉较为丰满的部位(如臀部和腿部)可能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疼痛。
病牛的尸体容易快速腐败,通常伴有泡沫状红色液体的流出,肌肉组织出现气性坏疽和出血性炎症,触摸时有捻发音。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受影响的肌肉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变性和坏死。
气肿疽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的检测来确定。此病与恶性水肿和牛炭疽在某些症状上相似,但临床特征和病原有所不同。
控制气肿疽的主要措施包括定期接种疫苗,针对病牛则建议使用抗气肿疽血清及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四环素进行治疗。在发现病牛后,应及时处理尸体,避免感染扩散。同时,使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相应的工具和环境,并妥善处理污染的饲料和垫草。
上一篇:食醋在牛病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犊牛癫痫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