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又称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断奶仔猪急性、散发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由于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和结膜潮红,故农户又称之为“红眼病”。近年来,该病在灌阳县农村散养户中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散养户的养殖积极性。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迅速,呈地方性流行。常见于同窝中较为健壮、食欲旺盛的仔猪突然发病,且死亡迅速。通常发生在断奶后1至2周,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发病率为10%至30%,死亡率可达80%至100%。
农村散养户的猪舍环境卫生不良(如阴暗潮湿、不及时清洗食槽和清扫粪便等),导致大肠杆菌的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从而感染仔猪的消化道,引发水肿病。
仔猪断奶后,饲料结构和饲喂方式的突然改变,饲料过于单一,蛋白质含量过高,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是硒),导致体内菌群紊乱,大肠杆菌大量繁殖或缺硒元素而引起水肿。
气候和环境的突变、突然断奶、转栏等均可诱发此病。
发病的仔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常见便秘或腹泻,体温通常不高,个别可达40至40.5℃。典型症状包括眼睑和头颈部肿胀、结膜潮红、四肢运动障碍、行走摇摆及共济失调。重症者可能出现盲目冲撞、转圈、肌肉颤抖等症状,最终导致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抽搐而死。
剖解病死猪时,主要病变为水肿,眼睑、头颈部等部位水肿,剖开呈灰白色凉粉样。胃部切开可见明显增厚的胃壁和水肿,特别是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严重,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根据仔猪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如突然发病、死亡快、眼睑水肿等),结合病理病变(组织、器官广泛水肿、出血),可初步诊断为仔猪水肿病。
主要是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确保仔猪出生后及时吃上初乳,提高免疫力;新生乳猪在1至3日龄时注射牲血素;提早补料以增强胃肠功能;做好防寒保暖、通风换气和栏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栏舍和周围环境;避免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式,逐渐增加饲喂量。
治疗原则为抗菌消肿、排毒镇痛等。可使用兽大新庆福和水肿杀毒素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重症者可进行静脉注射以缓解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仔猪水肿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3至9月份为多发期。气候突变和饲料改变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做好防风保暖和饲料过渡工作。该病尚无特效药,预防为主,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关键。
下一篇:母猪分娩及其仔猪照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