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类对猪瘟这一疾病的理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随着新的疾病的出现和不断的研究,其认识仍在持续深化。临床诊断仍然是一个挑战,主要原因在于需要进行广泛的鉴别诊断。同时,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等新兴疾病的出现使得诊断过程更加复杂。此外,在不同病型(如急性、慢性和先天性)之间的辨别也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型猪瘟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与病猪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特别是在饲养密集的区域,病毒非常容易在相邻的猪舍之间传播。此外,公猪的带液也是传播途径之一。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至10天,在病毒引入后,通常需要经过2至3周才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急性型猪瘟表现出的症状与病猪的年龄和病毒的毒力相关。12周龄之前的仔猪多为急性型,体温可超过40℃,而成年猪则通常不超过39.5℃。起初,病猪会出现厌食、嗜睡、结膜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着疾病发展,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和痉挛。感染后2至3周死亡,常见特征是耳、尾、腹部及四肢内侧的出血。
通过剖检可发现,淋巴结、脾脏和肾脏是最常见受损的器官,肿胀、出血和水肿现象显著。此外,其他器官如膀胱和心脏亦可能出现出血,脑部常伴有非化脓性脑炎的表现。
猪瘟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继发性感染的发生,这些感染常掩盖典型的猪瘟症状,从而造成误诊。因此,在进行猪瘟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猪丹毒、PRRS,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感染性疾病。
慢性型猪瘟通常与死亡相关。当猪只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时,感染可能转为慢性。最初症状与急性型相似,随后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慢性发热、肠道疾病和消瘦。在死亡之前,病猪可存活2至3个月,并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带毒。
慢性型猪瘟的病变通常不典型,特别是在脏器和浆膜中缺乏明显的出血现象。慢性腹泻的猪只常会在肠道中出现坏死及溃疡现象,因而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细致的鉴别分析。
母猪在妊娠期间尽管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病毒能够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感染的后果依赖于妊娠的时间及病毒的毒力。早期感染可能导致流产和畸形,而在妊娠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持续带毒的仔猪,这些猪只出生时看似正常,随后可能出现生长不良及震颤等症状。
这类被感染的仔猪携带大量病毒,成为危险的宿主,促进了猪群中的持续传播。因此,必须将先天型与影响繁殖的细小病毒感染、PRRS等疾病进行有效鉴别。
综上所述,猪瘟的诊断复杂且具有挑战性,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的理解,以应对这一对养猪产业影响巨大的疾病。
上一篇:有效提升母猪繁殖率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用串叶松香草喂养猪只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