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生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并提升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有助于吸引天敌如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提高梨园的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策略对于实现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贵州的梨园管理中,推荐采用“行内覆盖、行间自然生草(结合人工补种)和人工刈割”的模式。具体做法是行内清耕,行间则全部生草。在生草三至五年后,需对整个梨园进行深翻,每亩施用石灰50至70千克,以防止土壤板结。
起垄的宽度需保持在1.5至2米,高度为10至30厘米,形成中心略高、两侧略低的拱形结构。同时,起垄后应对行间土地进行平整,使用旋耕和耙平的方式,有条件的地块可提前施入土杂肥。在旋耕时,需注意不要破坏垄台。
人工种草时需选择适应性强、植株矮小且生长迅速的草种,例如白三叶、野豌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最佳选择是豆科和禾本科草种的混种。自然生草则要保留三叶草、野豌豆等草种,确保其具有强大的根系和良好的生长能力,从而能快速覆盖地面。
草种的最佳播种时期为春末夏初、秋季或雨季前期,播种量应按白三叶6克/平方米、黑麦草25克/平方米、紫花苜蓿20克/平方米的标准进行,播种深度为0.5至1厘米。
在生长季节应适时刈割,确保刈割时间在草种抽生花序之前。同时,贵州地区每年需刈割3至4次,以保持适宜的草高度。刈割后的草可覆盖在行内,以提高土壤质量。
在雨季,需要适时为草施用氮肥,每亩用量应控制在10至15千克。尤其在播种时,氮肥的施用能够促进草种的生长。
通过综合运用以上策略与技术,梨园生草能有效提升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梨产业的未来提供支持。
本文由藕继旺、周朝军和张晶晶撰写,来源于果农之友杂志,仅供参考。
上一篇:猪痘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下一篇:近期关注猪病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