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养猪业面临一种新的挑战,许多养猪户报告发现猪场出现了一种“怪病”。表现为病猪体温高达40~41℃,虽然经过治疗后体温和食欲能暂时恢复,但仅仅1至2天后,猪只又开始拒食,体温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对此,常规药物治疗却无效,且病猪在死亡前会吐出带血泡沫液体。
为了解该疫病,专家们对若干发病猪场进行了深入调查,包括临床观察、尸体解剖和药物实验,最终确认该病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为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急性情况下,该病的死亡率极高,而慢性病程则会导致猪只生长不良。
该病可在全年发生,但秋冬和春初、气候多变的季节尤为普遍。几乎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都有感染的风险,但以6周龄至5月龄之间的仔猪和架子猪发病率最高,甚至可达80%~100%。死亡率则可能在20%~100%之间波动。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断奶后的仔猪在进入保育舍后易感染。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环境卫生不良、通风差及饲料突变等,都可能诱发该病。另一方面,农村养猪户常通过长途运输引入携带病原的猪只,这同样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
对于曾经发生过该病的猪场,或者在周边地区流行的情况下,建议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场舍通风、减少应激等措施。同时,必须为猪群接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进行隔离并强化消毒工作。
对于病猪,推荐在一侧颈部肌肉注射氟苯尼考,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每日1至2次,连续使用3至5天;另一侧则使用头孢噻呋钠(或恩诺沙星、头孢噻肟钠等),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日1次,连续使用3至5天,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需更长的疗程。
对于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猪只,可以在全群未减料的情况下,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200克和适量黄芪多糖,正常饲喂5至7天;或者每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2公斤,连续使用5至7天,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新的病例出现。如猪群已开始减料,则需根据正常用料量来调整药物的用量。
通过以上的防控和治疗措施,养猪户可以更好地应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保障猪群的健康。确保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合理的管理措施是预防该类疾病的关键。
上一篇:母猪哺乳期能否配种?
下一篇:水泥地面养猪不利于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