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叶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的植物病害,尤其在气温达到23℃,且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病情会显著加重。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桂花叶枯病的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桂花叶枯病的主要病因是由叶点霉属的一种真菌侵袭植物。该真菌的侵染源包括带菌的土壤、病株、病苗以及未经过腐熟的有机肥等。菌核能够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也可能由于人为的机械损伤或真菌的自弹射传播。病菌一般会从植物的创伤口、叶片的自然气孔或直接透过表皮层进行侵入。
病害初期,桂花叶尖或叶缘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褐色斑块,边缘呈深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上会长出细小的灰黑色霉点,并逐渐融合,导致叶片大面积坏死,呈现干枯苍白的状态。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阻碍,生长势减弱,开花数量也会减少。在严重情况下,整株植物可能会呈现僵棵状态。
防止桂花叶枯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栽培管理。在生长期内,尽量避免偏施氮肥,优先增加有机肥和钾肥的使用,同时要注意避免土壤积水,这样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此外,平时应仔细观察植物,发现有病叶时应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
在病害发生前,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500倍药液进行预防,每周喷一次,连续喷2至3次,能够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一旦发现病害水平方向扩展,可以使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250倍的浓度进行喷雾,间隔7至10天喷一次,依据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直到病情得到控制。该药物属于高效低毒的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具有有效的治疗作用,喷洒于叶片后,整个植株均能受益。
通过了解桂花叶枯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大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桂花的生长与开花,确保其健康生长。
上一篇:杜鹃栽培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