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在花期结束后,若管理不当将可能导致翌年的枯蕾问题。新手养花爱好者往往会在室内欣赏杜鹃的美丽,但室内空气不新鲜且光照不足,影响植物的生长。为此,尤其在上海等气候较温暖的地区,可以将杜鹃花在晚间移出室外,早晨则放回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
花谢后,应逐步增加杜鹃花在室外的放置时间,大约一周后可以放在阴凉处。期间,记得及时修剪残花,以促进新枝的生长。
在植株生长期间,每隔十天施一次以氮为主的液肥,有助于新枝的快速生长。然而,在6月至8月的高温季节,应停止施肥,以免影响杜鹃的正常生长。
进入9月下旬后,可以改为每十天施一次磷肥,以促进植株与花芽的发育。10月下旬之后便可停止施肥,确保植株进入休眠状态。
冬季需要将杜鹃花移入温室,置于光照充足之处,理想的室温保持在5至15℃之间。温度如有偏离,植物可能会萌发新叶,消耗养分,进而影响到春季的开花状态。
在春末时,夏鹃的根部和枝干处可能会萌发子株。这时需及时修剪,否则会与母株争夺养分,影响花的开放。而叶片发黄的现象通常是由土壤缺铁、土壤偏碱或其它养护不当所致。若不加以处理,可能会导致花和蕾的脱落。
土壤缺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可以每隔七天施用50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直至叶色恢复。此外,如果土壤PH值超过6.5,也会造成叶片变黄,建议采用前述硫酸亚铁溶液,并在恢复后更换成酸性培养土。
过强或不足的光照、浇水过多、施肥不当及重粘的土壤都可能引起叶片发黄。应适当遮荫,合理控制浇水,适量施肥,并确保使用疏松的酸性栽培土,以确保杜鹃花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杜鹃花枯死的原因及其对策
下一篇:长寿花的养殖与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