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百合时,疫病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威胁,尤其在南方地区较为普遍,而在北方的保护地内也偶尔发生。根据统计,感染此病的百合株也许只有5%至10%,但在病情严重时,这一比例可能会攻击到30%以上,导致大量植株死亡,直接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
疫病对百合的侵害会表现在植株的各个部分。最初,茎部会出现水浸状的浅褐色或绿褐色腐烂,随着时间的推移,腐烂现象会向上下扩展,最后导致整株植死或倒伏。在叶片上,病变起初表现为水浸状的小斑点,之后发展为灰绿色或暗绿色的较大斑块,最终导致叶片的腐烂或枯死。花器受到侵害后,会出现黄褐色到暗褐色的软腐,并在潮湿环境中,病组织表面会形成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正是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的表现。球茎也容易遭到感染,初期会出现水浸状的黄褐色坏死斑,随后扩展腐烂,并在病组织的表面形成稀疏的白霉。
导致此病的主要病原是Phytophthora cactorum(Leb. et Cohn)Schrotr,属于鞭毛菌的恶疫霉真菌。其菌丝通常分枝较少,宽度在2至6微米之间,孢子囊则呈现卵形至近球形,尺寸为33.5至41微米乘以28至34微米。卵孢子则为球形,直径范围在27至33.5微米。
这种病菌会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或卵孢子形式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这些孢子便会萌发,侵入寄主植物引发发病。病变区域会产生大量的孢子囊,而孢子会在萌发后释放出游动孢子,进一步导致再感染。特别是气温在26至28℃时,潮湿或多雨的天气十分有利于病害的发生。雨后如果排水不畅,并且田间植株茂密柔嫩,则会增强病害的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百合疫病,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采用高垄或高畦的种植方式,进行细致的土地整地,并修建好田间的排水沟,以确保在雨后能够及时排水。
合理密植,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适当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挖除发现的病株,并集中带出田外深埋。在病害发生后须适当控制浇水量。
在病害初期,亟需进行药物防治,保护地内可优先采用粉尘施药的技术,以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控制百合疫病的发生,提高百合的产量与品质,确保健康的生长环境。
上一篇:吉祥如意:绿植带来的好运气
下一篇:温度控制好 百合花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