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桑,又被称为铁苋菜、血见愁、海蚌念珠以及叶里藏珠,是一种来自大戟科植物红桑的地上部分。这种植物因其优良的观赏特性,常被用作热带庭园的绿化树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红桑不仅适用于庭院和公园中的绿篱和观叶灌木栽培,长江流域的盆栽也颇受欢迎。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红桑的栽培技术。
红桑为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特别喜爱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对寒冷的抵抗力较低,不耐霜冻。在气温低于10℃时,它的叶片会受到轻度寒害,而如果长期处于6至8℃的低温环境中,植物则会受到严重伤害。我国仅在海南、台湾和大陆最南端可以进行露地栽培,其余地区则适宜盆栽,并需在温室或室内越冬,室温应保持在12℃以上。红桑喜光,不耐阴湿,因此不适合长时间在室内生长。对于土壤的要求较高,偏好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干旱和贫瘠的土壤会导致生长不良。盆栽时,可选择塘泥或森林土,结合施用钙镁磷肥和腐熟饼肥作为基肥,后续根据叶片的生长情况,喷施稀薄的氮肥水,秋季后应停止施肥,同时保持盆土的湿润。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热量偏低,红桑在花后难以结出种子,因此常用扦插法进行育苗。从3月底到4月底,选择健康的1年生枝条,将其剪成每段大约10厘米的插穗,剪后需浸水1至2小时,再将其密插入湿沙床中。不需要遮荫,保持土壤湿润,约20天后便可发根发叶。大约1个半月后,可以将其移植至圃地进行培育。当苗高达到10厘米时,摘除顶芽,促使早日长成丛冠形。入冬时可用薄膜覆盖,第二年春季即可出圃上盆或露地栽植,亦可在秋季上盆或置于大容器内,放入温棚内过冬。
红桑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但在偏碱性土壤上生长较好,且具备一定的抗旱能力,不适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生长。选地时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少的地块,并整成平畦。由于红桑的种子细小,整地时需要将土壤处理得平整且细腻,以利于出苗。
红桑喜肥,因此整地前每亩需施用腐熟人粪尿1500千克,随后进行进一步处理。播种量会因播种期而异,早春播种时的播种量为4至5千克/亩,播种时可采用撒播或条播方式,然后覆土0.5至1厘米。
春季播种的红桑出苗较晚,通常需要7至12天。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可在3至5叶期进行首次追肥,每亩施用尿素10千克,12天后进行第二次追肥。首次采收后进行第三次追肥,后续每次采收后均可追肥,以氮肥为主的稀薄液肥更为有效,春播时应控制浇水量。
红桑幼苗生长期间,需定期进行中耕和除草,以免杂草影响其生长。对于多次采收的红桑,需进行整枝处理,在主枝采收后可在主枝基部留2至3节,以促进侧枝萌发,提高产量。
红桑为一次播种、分批采收的叶菜,第一次采收通常与间苗相结合。一般在播种后40至45天,当苗高达到10至12厘米、具备5至6片叶时,可以陆续进行采收。在采收时应遵循大留小的原则,并保持苗木间距均匀,以增加后期的产量。为保持红桑的嫩叶品质,采收应及时,否则会导致纤维增多,品质下降。亩产量可达到1000至1500千克。
红桑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但主要病害为白锈病,可采用粉锈宁或代森猛锌进行防治。常见的虫害为蚜虫,可使用吡虫啉或避蚜雾进行喷雾除治,从而维护红桑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红果仔盆景养殖方法
下一篇:忽地笑是不是彼岸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