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往往会给作物带来极大的损失。其中,一种由球壳菌引起的病害常见于开花前后,主要影响幼嫩叶片,导致植物生长受阻。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及防治方法。
该病害在开花前后会在幼嫩叶片上形成茶褐色的圆形病斑。这些病斑可能会相互融合,从而造成叶片穿孔。到六月份以后,叶片会变得坚硬,表面会出现粗糙的病斑,这些斑点可呈黑褐色,并表现出大小不一及不规则形状。当病害严重时,可能导致大量落叶并引发枯芽现象。
引发这种病害的病原菌为Glomerella cingulata,它属于低等真菌中的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具体划分在小丛壳属下。其无性阶段为Gloeosporium fructigenum,属于半知菌的黑盘孢目盘圆孢属。这类真菌通常在植物的枯死病芽、枯枝、落叶痕迹及僵果中越冬,等待适宜的条件进行侵染。
病菌在春季会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成为初期侵染源,并通过风雨传播。发病的潜伏期在成熟果实上为2至4天,而在幼叶上为4天,老叶上则可能延长至3至4星期。如果降雨量较多,病害发生的几率则会相应增加。此外,病菌最适合的发育温度范围为10至30℃,最佳温度为25℃。
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清除越冬的菌源,彻底清除树木上的病枝和僵果。在谢花后半个月内,病菌开始侵染时,应及时喷施防治药剂。推荐使用多菌灵与代森锰锌的混合剂,配比为4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混合,或者使用多菌灵与退菌特混合剂,配比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与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混合。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保护植物的生长健康。
上一篇:一品红是否有毒?适合放在室内吗?
下一篇:向日葵清晨的迷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