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根病,亦称为根部腐烂病,主要影响植物的根系。在受到侵害的支根和须根上,病变会导致根部变黑并逐渐腐烂,进而扩展到主根。最初,病变会在主根的根皮上出现不规则的黑斑,这些黑斑会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大多数根部变黑,并向木质部延伸,造成植物最终全部根系腐烂。受到这种病害影响的植物生长显著衰弱,叶片小而发黄,植株会萎蔫,甚至最终枯死。
该病害的病原体为Fusarium solani(Mart.)Sacc.,也被称为茄类镰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该菌的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大小不一,大型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或镰刀状,略微弯曲,顶端细胞短,通常具备2到7个隔膜,常见的则为3到5个。而小型的分生孢子一般为椭圆形,单细胞,聚集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呈现假头状。厚垣孢子可呈圆形或矩圆形,分布于菌丝的顶端或间生。在25至30℃的适宜温度下,菌丝生长良好,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在4%丹皮汁液中也表现得十分高效。
病原菌以菌核和厚垣孢子的形态在病残根和土壤或肥料中越冬。病害的传播通常依赖于虫害、机械伤和线虫伤引起的伤口。特别是在安徽铜陵地区,丹皮的栽培通常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这样会造成相对较多的机械伤口,导致2年生的丹皮受到重创。在连作的丹皮田中,常常会出现大面积的死苗现象,而地下害虫的活动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针对烂根病,下面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提倡与水稻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的积累。其次,采用营养钵进行育苗移栽,以此减少根部受伤的机会。
施用腐熟的饼肥或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可有效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
一旦发现病株,需立即拔除,并对病穴进行石灰消毒。
在移栽时使用36%甲基硫菌灵或10%多菌灵胶悬剂700倍液,适量添加微肥和肥土制成糊状,方便蘸根后栽植。
采用5406抗生菌菌种粉,每667平方米施用1kg,并与10到20kg的细饼粉混合,施于栽植穴中,效果明显。
下一篇:茶梅夏季浇水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