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软腐病主要影响兰花的蘖芽和叶片。最初的症状是在芽基部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大小约为绿豆。病状迅速扩展,通常在2到3天内向上和向下蔓延,形成暗色的烫伤状大斑块。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块会到达芽鞘外部,呈现出深褐色水渍状的外观。
引发兰花软腐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欧氏杆菌属(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vora)。这种病菌呈短杆状,且两端较圆,大小范围为1.2-1.9微米乘以0.5-0.9微米。其特征包括革兰氏染色阴性,周围有2到4条鞭毛,并且不具备荚膜和芽孢的形成。
要检测是否感染此病,可以将患病的叶组织(最好是位于病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切下一小块,置于玻片上的水滴中,然后轻轻盖上另一片玻片并加压,再置于显微镜的低倍视野下进行观察。此时通常会看到大量混浊的细菌从切口处溢出。
兰花软腐病菌主要在病组织中越冬,并借助流水传播,只有通过植物的伤口才能侵入。此病一般在每年7月发生,尤其在夏季连续阴雨天气超过15天且气温较低(25℃~30℃)时,特别是在台风暴雨过后,极易引发流行。此外,水肥管理不当、盆土过湿或氮肥使用过量也会加剧病害的发生。
使用酸性的山泥土作为上盆土壤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因为此菌更倾向于在偏碱性环境中生长。此外,控制盆土达到适当湿度非常重要,避免土壤中存在自由水以防病菌传播。
在新芽出土4到5厘米时,发病初期可以喷洒50%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剂效果显著,稀释至200倍液使用。另一种选择是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以800倍液施用,或使用14%络氨铜水剂稀释至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稀释至4000倍液。此外,新植霉素也可以稀释至4000至5000倍液进行防治。根据病情,建议每隔7至10天进行一次喷洒,必要时可进行1至2次的防治措施。
上一篇:蝴蝶兰冬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