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食用菊花逐渐受到重视。主要食用的菊花品种包括菊科菊属的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和菊属的菊花脑(Dendranthema nankingense)。这些菊花不仅是观赏植物,更是营养丰富的保健蔬菜,具有多种养生功效。
食用菊花的性味微寒、微甘,富含挥发油、黄酮甙等成分,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铁、锌和钙。作为蔬菜食用,它能清热解渴、润喉生津、降脂降压,甚至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使得食用菊花在餐桌上越来越受到青睐。
黑斑病是食用菊花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对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其发病通常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形成淡黄、褐色至黑色的病斑,直径可达9毫米,病斑之间有明显分界。随着病情加重,病叶会出现皱缩和枯萎现象。
黑斑病的发病在每年的5月和9-10月两个阶段最为明显。在5月至7月的生长阶段,尤其对以叶片和幼茎为主的品种影响很大;而在9-10月的生殖生长阶段,则对以花瓣为主的品种如细黄菊造成严重损害。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气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夏季高温会有所减轻,但秋季时又会再次暴发。
为减少黑斑病对食用菊花的影响,应特别关注6-7月的发病高峰,重点防治以食用叶片和幼茎为主的菊花脑,以及9-10月针对以花瓣为主的“细黄菊”。
冬季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并进行冬耕深翻,能有效降低土壤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黑斑病的发生可能性。
合理安排食用菊花的栽培布局,控制密度与浇灌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雨水和露水带来的病害风险。
在施肥方面,增加有机肥和适量的磷、钾肥,有助于培育出健壮的植株,增强抗病能力。
除了采取合理的栽培管理与生物防治外,必要时在两个发病高峰期间施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杀菌剂,如多菌灵和波尔多液,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管理和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菊花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下一篇:盐碱地色素菊花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