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也被称为小白蛾或白蝇,近年来在南方地区的切花菊生产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害虫,其危害程度逐年加深。
白粉虱的成虫和若虫主要集中于切花菊下部叶片的背面,对植株造成多种损害:
成虫和若虫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导致受害叶片褪色、变黄、萎蔫甚至枯死,这直接影响切花菊的生长、开花质量及产量。
白粉虱的各个虫态(除卵外)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使切花菊的观赏价值大幅降低。
白粉虱还具有传播切花菊病毒病的能力,进一步加重了危害程度。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白粉虱一年可繁殖10至12代,且世代重叠。它们倾向于在切花菊下部隐蔽的叶片背面栖息并产卵。适宜的繁殖温度为18~21℃,每一代的完成时间大约为30天,成虫在羽化后1至3天内可进行交配并产卵,平均每只雌虫可产下150粒卵。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也可以进行孤雌生殖,所有后代均为雌性。
白粉虱成虫趋向嫩叶,通常向植株的上部扩散。虫态的高度分布依次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及新羽化成虫。成虫飞翔能力较弱,但具有趋光性和趋黄性。尤其在冬季南方沿海地区,由于气候适宜,白粉虱的种群密度往往很高,造成严重的危害。此虫繁殖能力强、速度快、数量庞大且形体微小,易于隐藏,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鉴于白粉虱的世代重叠及不同虫态的共存,一旦发生严重危害时,建议用药防治的频率应为每3天一次,需连续使用3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下是常用的药剂:
可以喷洒8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酯2000倍液,有效杀死成虫和若虫。
1.8%的爱福丁是80年代初开发的生物制剂,具备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等特点,2500~3000倍溶液可控制卵、幼虫和成虫。
25%扑虱灵是日本1983年研发的高选择性杀虫剂,主要对幼虫有效,虽然不能直接杀死成虫,但能显著减少产卵及卵的孵化,残效期可达35至40天,建议用1000~1500倍液,可以与溴氰菊酯混合使用。
2.5%功夫是捷立康公司研发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00~3000倍液与扑虱灵混合使用效果更佳。
在喷药时务必要均匀覆盖叶片的正反面,最好交替使用多种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当白粉虱数量较多时,笔者的经验是按上述药剂方案,每隔三天施药一次,连续使用三次,效果显著,虫害几乎消失。判断防治效果的方式是观察打药后10分钟内是否有大量白粉虱成虫死亡,如果观察到大量死亡,说明防治效果良好,否则就需检查药剂的质量和浓度。
上一篇:春节菊花绽放栽培技术
下一篇:香水月季的种植技巧与注意事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