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最初在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病叶上会布满白色粉霉状物,这些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叶片可能会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导致病株发育不良,矮化。
本病原菌为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属于菊科白粉菌,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其菌丝体生长在叶片的两面,分生孢子呈近柱形至桶柱形,通常成串生长。闭囊壳呈扁球形,附属丝较多,颜色为暗褐色,大小在90至130微米之间,含有10至20个子囊;子囊呈卵形、矩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20至28×14至18微米,子囊内通常含有2个子囊孢子,个别情况下可达3个,椭圆形,大小为19至38×11至22微米。在我国南方,通常不产生有性态,主要以无性态Oidium chrysanthemi Rabenh为主。
在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田间发病后,病部的菌丝上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南方或北方的棚室中,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适宜条件下会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有时,孢子萌发后产生的侵染丝会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吸器以吸收营养。菌丝体通常在寄主表面生长,附着器会在多个地方长出,晚秋时形成闭囊壳或以菌丝在寄主上越冬。春秋季节气温较低且湿度大时,易发生此病。
(1)冬季应清除病落叶及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田间不宜栽植过密,需注意通风透光。
(2)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至7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至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至3次。若病情严重,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9000倍液进行处理。
上一篇:万寿菊的高效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