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植物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逐渐扩大,最终在病叶上形成一层白色粉霉状物。这种现象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表现。严重情况下,病叶可能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导致病株的整体发育不良,植株矮化,叶片呈现变形、枯萎或脱落的状态。
此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在北方地区,病菌通过闭囊壳在病残体中越冬,并在次年释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初步侵染。发病后,原有病部的菌丝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南方或北方的温室中,病菌则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寄主上过冬,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传播。部分情况下,孢子萌发产生的侵染丝能够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细胞内部形成吸器以提取营养。菌丝体通常匍匐在寄主表面,并在许多地方长出附着器。在晚秋时节,病菌可能形成闭囊壳或以菌丝方式在寄主上越冬。春季和秋季的寒冷天气和高湿度为发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冬季时,应及时清除所有病落叶及病残体,将其集中深埋或烧毁。此外,田间种植时应注意行距,以避免栽植过密,确保通风和透光良好。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36%的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60%的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或20%的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7到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到3次。若病情较为严重,可选用25%的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9000倍液进行处理。
上一篇:月季花谢后为何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