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是影响菊花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地区。尽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却对植株的危害极大,一旦出现感染,如果不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植株可能迅速枯死。
菊花枯萎病由菊花尖镰孢菌引起,这是真菌性土传病害。该病害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7℃至32℃,在21℃时病情有所缓解,而当温度降至15℃以下时则不再发病。近年来,在某些区域,因覆盖遮光材料导致棚内温度升高与通风不足,使得此病尤为容易暴发。
最初,感染的植株下部叶片会失去光泽,逐渐变黄,症状不易察觉。随后,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色且枯死,尤其是下部叶片会出现脱落现象。因此,当植株开始显示出病症时,不应轻易推测为缺水,而应及时观察基部茎秆的状态,查看是否有微肿、变褐或表皮粗糙、裂缝等现象。湿度较高时,可能会出现白色霉状物,同时,切开茎秆可发现维管束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根部如被病菌感染,则会呈黑色腐烂状态。
为了有效预防菊花枯萎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旦植株被感染,必须迅速施药进行治疗。可以使用50%多菌灵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重度感染的植株,应考虑拔除并销毁,以防病害扩散。此外,25%苯来特粉剂或50%代森铵乳剂也可作为替代,用法与多菌灵相似,治疗效果同样良好。
菊花枯萎病的防治需要及时、细致的观察以及科学的使用药剂。通过了解病害的发生机制和症状表现,结合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够有效保护菊花的生长与美观,确保其健康发展。
上一篇:让金盏菊一年两季花
下一篇:月季花的养护技巧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