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株在初期通常表现出叶色变淡且失去光泽,随后植物开始萎垂。茎的基部可能出现轻微的肿胀及褐色变色,表皮粗糙,并伴有细微裂缝。在潮湿环境下,裂缝中可能会出现白色霉状物,根系也可能出现黑腐烂现象,根毛则会脱落。通过剖检根茎部,可以观察到木质部维管束变为褐色至黑褐色,最终导致植株萎蔫和枯死。
这种病害的病菌以菌丝体等形式在土壤或肥料中存活并越冬。主要通过分生孢子, 伴随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活动(如施肥)进行传播,病原菌通常通过植株的根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致病。这种病原菌的发病适温在27℃到32℃之间,当气温低于15℃时,病害将基本停息。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病害发生的概率较高,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也容易诱发病害。此外,地下害虫及线虫的活动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进行繁殖时,应选择健康的无病株作为材料,以避免病害的传播。
定期更换新盆土,可以有效防止病菌的积累,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将增加病害的风险,因此应避免使用此类肥料。
发现病株后,应及时将其拔除并火烧,以消灭潜在的病源,防止病害扩散。
可选择使用0.2%高锰酸钾液或其他药剂,例如14%双效灵水稀释至300倍,30%TY乳油稀释至800倍,或50%多菌灵稀释至500倍等。交替连续喷淋4到5次,依据病情及天气状况,间隔7到15天进行一次。根据植物的大小,每株淋药液量应在250到500毫升之间,并应对病株周围1平方米范围内的健康植物也进行淋施,以预防和控制病害扩散。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将损失降至最低。选择健康的繁殖材料、更新土壤及施用合适的药剂是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金盏菊栽培管理
下一篇:一帆风顺的叶子耷拉还能存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