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黑斑病,又称褐斑病或斑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广泛发生于菊花栽培地区。除了菊花,该病还会侵害多种菊科植物,如野菊、甘菊和除虫菊等。受害植株的叶片可能出现枯焦和脱落,严重时甚至导致全株枯死,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上会出现褐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从黑色到黑褐色不等。病部与健康部分的界限明显。发病后期,病斑上会出现细小的黑点,这是病原菌的性孢子器。严重时,病斑会互相连接形成大斑块,最终导致叶片变黑枯死,悬挂在茎干上。感病植株的叶片通常是自下而上逐渐枯死。
该病的病原菌为壳针孢属的真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和球壳孢目。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当气温适宜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病原菌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2-27℃,侵染植株后大约15-30天开始发病。该病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生,尤其在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时,病情发展迅速。
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感病的品种包括紫蝴蝶、新大白、火舞、紫露凝霜、蟹爪黄、香白梨、西施醉舞和归田乐等。而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雁飞霜和紫桂等。
防治菊花黑斑病的措施包括: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以消灭侵染源。种植后淘汰的植株应及时拔除并销毁,以减少来年的侵染源。
选择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段种植菊花,避免连作。盆栽的土壤应每年更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同时,种植时应避免过密,以确保植物有充分的通风和透光条件。
对抗病能力差、观赏价值较低的品种,应尽早淘汰。
在发病前,可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以预防侵染。在发病期,建议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上一篇:幸福树在零下多少度时会被冻死?
下一篇:菊花的种植与繁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