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根秋海棠的繁殖常采用播种、扦插和块茎分割法。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三种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一般在1月至4月进行,约在7月至9月可以开花。由于球根秋海棠的种子极小,播种时可以与一些细沙混合,播后无需覆土。推荐使用的基质为泥炭土1份、沙质壤土1份、河沙1份,并加入1%过磷酸钙。将过筛后的基质装入育苗盘或浅箱中,整平后适度镇压,接着充分浸透基质,然后进行撒播,最后用薄膜覆盖。温度保持在20至25℃,大约20天后即可发芽。发芽后要逐渐撤去薄膜,增加通风和光照。当第一片真叶生长出来后,便可进行分苗,株距设定为1.5厘米。此时温度维持在18℃,适当遮荫并保持一定湿度。在幼苗经历半个月的缓苗期后,便可进入正常管理。当幼苗长到可以相互接触时,可移植至6.5×6.5厘米的营养钵中,茎质土壤可由腐熟有机肥1份、泥碳土2份、壤土1份和河沙1份混合而成,待长大后再移至5寸盆中。
由于插穗嫩弱,发根相对困难,扦插繁殖成功率较低,通常不作为主要繁殖方式。该方法多用于保留优良品种或不易结实的重瓣品种。扦插一般在春夏季进行,选择健康带顶芽的枝条,长度约为10厘米,基部叶片需去除,仅保留顶端1至2片叶。插之前,待切口稍微干燥后再进行插入,温度保持在20至25℃,确保沙床湿润。大约三周后便可愈合生根,插后两个月可进行上盆,通常当年即可开花。
块茎分割法在3月至4月进行,在块茎萌发前,将块茎顶部切割成若干块,每块需保留一个芽眼。切口需涂抹草木灰或杀菌剂,以防感染。待分割块茎萌芽后即可上盆,栽植时不宜过深,建议块茎一半露出土面,以防湿腐烂。将其置于阴凉通风处,并适当控制水分。
球根秋海棠为浅根性植物,盆栽时需使用排水良好且肥沃的泥炭土或腐叶土,便于根部发育。为了确保生长均匀,需在春季选择健壮的块茎在温室沙床内催芽。栽植时,块茎偏好略微露出土面,土壤需保持湿润。定植后,每年需更换一次盆土,且土壤中应添加充足的腐熟有机肥料,基质配比为腐叶土或泥炭土1份、河沙1份和壤土3份,外加腐熟基肥1份的混合物。
除了通过更换土壤补充营养外,还需进行根外追肥。生长期内,每周施用一次稀薄液肥,现蕾后开花期间则每周施肥两次,注意施肥不能直接浇到叶片或花瓣上,以免造成腐烂。
球根秋海棠适宜在温暖、湿润和光照不强的环境中生长。在块茎萌芽的春季,应控制浇水,避免过湿以防腐烂,通常温度不应低于15℃。随着温度升高,块茎进入生长期,空气湿度需保持在75%至80%之间。夏季气候炎热时,适当遮荫以避免强光造成叶片卷曲和花瓣灼伤,若过度遮荫则可能导致植株徒长,影响美观。
开花期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但不要过量,并确保良好的通风,以防落花。秋冬季节植株逐渐枯萎时,要逐渐减少浇水,待茎叶完全枯黄后停止浇水,剪去枯萎的茎干,并用草木灰或杀菌粉涂抹,覆盖沙或土,存放于盆中,确保休眠期温度为5℃至7℃。每旬施肥一次,正常情况下叶片应挺拔青绿,若叶片呈淡绿色则表示缺肥,如叶片淡蓝色并出现卷曲,说明氮肥过多,需减少施肥或延长施肥间隔。
在花芽形成前,应适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频率,以促使更好的开花表现。
上一篇:西府海棠遭红颈天牛危害怎么办
下一篇:红掌花为何不红反而带有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