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茎基腐病可以在苗期到成株期发生,尤其苗期感染最为严重。病害初期,植株茎基部皮层会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随后病斑逐渐变为湿腐状并向枝干扩展。病情加重时,病菌可深入木质部,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导致植株出现萎蔫、顶芽无法生长。受害根系会变褐,生长不良,须根数量减少且较短。最终,叶片将脱落,部分枝条或整个植株呈现黑色光杆状死亡。
杜鹃茎基腐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苗圃中,栽培所用基质若未经过消毒就反复利用,常导致病原菌滋生,为植株提供了极佳的病源。
病菌可通过植物根部的机械伤口侵入,移栽时若根部受损,极易为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杜鹃植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土壤中,最佳pH值为4.5至5.5。如果土壤pH值较高(6.5至7.5),植物生长将受阻。在碱性土壤(pH值高于7.5)中,植物可能在几个月内死亡,因而保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对杜鹃至关重要。
湿度较高是植株发病的重要因素。过量或过于频繁的浇水将导致湿度增加,适宜的水分管理至关紧要,而不当的浇水方式可能加剧病害的传播。
病植株的茎部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层青苔,这不仅消耗植物营养,还保持较高的湿度,从而诱发病害的发生。
有效防治杜鹃茎基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浇水是杜鹃日常管理中最关键的活动之一。建议使用雨水、河水等软水进行浇灌。而深井水和自来水需经过处理后方可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化学物质影响植物生长。浇水应适当,保持基质湿润最佳,使用细孔莲蓬头能减少病菌传播。
对于新基质,可用浸种灵进行消毒,每吨使用0.5千克,灭菌效果显著;而对于重复使用的基质,则应进行加压蒸汽消毒。同时,使用苗菌灵浇灌苗床可有效抑制病害及青苔生长。
调节基质保持在弱酸性状态有助于植物健康生长并增强抵御病害的能力。
在移栽时要温和操作,尽量减少根部的伤口,以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研究表明,木霉对疫霉和腐霉的抑制效果显著,使用木霉生物防治剂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下一篇:吊兰扦插方法详解与图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