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褐斑病的主要特征是病叶上出现红褐色的小点,这些小点随着时间推移会扩大成近圆形或因叶脉限制而呈现多角形的病斑,直径可达1至5毫米,颜色为黑褐色。在病斑的中心,有时会出现灰白色的区域,边缘不明显。病斑的叶片表面颜色较深,而背面较为浅淡。在潮湿的环境中,病部表面可能会出现灰黑色的霉点。
杜鹃花褐斑病的致病菌为Cercospora rhododendri Ferraris,属于丝孢纲丝孢目。病斑上出现的灰黑色霉点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颜色为淡褐色,通常具有1至4个隔膜。它们会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生长,呈鞭状,上端尖细且稍微弯曲,成熟后多呈分隔状态。
杜鹃花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块在已受感染的病叶或者植物残体上越冬。在第二年,若温度适宜,就会开始生成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或风力进行传播。这些孢子落在叶面后,若遇到露水或水滴就会产生芽管,随后侵入叶片组织。一般而言,病情较重的发生时间集中在4月至7月。
做好圃地管理是杜鹃花防治褐斑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及时摘除病叶,清除地下或盆内的落叶并集中焚烧。此外,在夏季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以避免湿度过大导致病害加重。
在病害发生期间,可以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如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至500至800倍液,或使用50%托布津稀释至800至10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波尔多液(1:1:100)也可用于喷洒,帮助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上一篇:杜鹃盆景的冬季管理
下一篇:婚礼吊兰的种植与养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