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pours),又称小牛脑病或假块菌,主要对蘑菇造成危害。
该菌主要发生在覆土前后的料面和土层中。最初会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随后形成酷似胡桃肉状的子囊果。这些子囊果群生于覆土表面及料层中,与蘑菇争夺养料,阻碍蘑菇子实体的形成。子囊果成熟后,子囊会破裂,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在蘑菇菌种瓶内,如果发生该菌,会散发漂白粉的气味。
胡桃肉状菌的菌丝呈白色,粗壮且有隔膜,分枝明显。子囊果由菌丝组成,致密且有脉络和空隙,外形呈胡桃肉状或牛脑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初期为奶白色小圆点,逐渐变为不规则块状,成熟时呈暗红色。子囊果内含有卵形至球形的子囊,排列不规则,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无色、近球形的子囊孢子。
胡桃肉状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通过场地、培养料、覆土或菌种进入菇床。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30℃,而子囊孢子的萌发适宜温度为24~27℃,适宜的pH值为4.5~7.5。高温和高湿有利于该菌的发生,子囊孢子耐高温,后发酵的高温对孢子没有杀伤力。如果菇房温度控制在18℃以下,可以有效避免此病害的发生。
为防治胡桃肉状菌,应严格检查菌种,防止带菌;发酵过程必须在水泥地上进行,以避免病菌污染。同时,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在菇床发病后,应停止喷水,待覆土稍干后,挖除子囊果,并将室温降至16℃以下,随后按常规管理,仍可正常出菇。
下一篇:脐橙后期落果对当年产量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