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荔枝的种植过程中,圈枝苗在小竹笠盆土假植时期,有时会出现“回枯”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假植苗植株逐渐枯萎,导致的死亡率可能相当高,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
荔枝圈枝苗在假植后,首次抽发的嫩梢叶通常能够正常转绿。然而,在第二次新梢尚未转绿之前,就可能出现失水和凋萎的情况,最终导致全株干枯死亡。
荔枝圈枝苗“回枯”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法完全确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生理性原因:此类原因认为苗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在养分与水分的吸收上出现失调。在假植初期,苗木通常储存有一定量的养分和水分,根系也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这些养分与水分将用于支持新梢的生长,因此新梢可以正常转绿。然而,若新根的形成受到阻碍,或者根系的吸收能力下降,新梢就会因为缺乏养分与水分而逐渐枯萎。尤其是对彻底剪除全部叶片的苗木而言,假植后的嫩梢成长较快或根系生长不良,导致“回枯”死亡的速度加快。
(2) 病理性原因:此类原因则可能是由镰刀菌等病原真菌(如Pusarium spp.)的侵染引起。若假植苗的根部或茎基部的维管束因病菌感染而变褐坏死,苗木的输导功能将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失调,进而枯萎。此外,如果在假植盆土中使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质土杂肥,情况将更为严重。
为了有效防治荔枝圈枝苗的“回枯”现象,我们需要关注以下环节:
(1) 选用适合的圈枝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锯离母树。在圈枝时,务必选择保湿性能强、透光性好的发根基质,并使用吲哚酸羊毛脂(5000x10^-6)等促根剂,确保圈枝苗在扎根达到三次分枝后再进行锯离。
(2) 假植时不应完全剪去所有叶片,应保留部分叶片以维持养分的生成,从而促进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3) 在假植盆土时,切勿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质土杂肥,可以在盆上应用多菌灵可湿粉与细土混合,制成毒土(比例为1:200)或使用0.12到0.22的高锰酸钾液作为定根水。
(4) 在假植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根部受伤,并搭建矮棚提供遮阴,以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要注意水分的调控,避免盆土过干或过湿。
(5) 苗木成活后,及时给予适量的薄肥,或可以选择根外喷施开养剂。在地际淋灌高锰酸钾600到1000倍液,或使用45%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600到800倍液,结合管水交替淋灌2到3次,隔10到15天施用一次,剂量为150到250毫升药液/盆(株)或更多。
(6) 留意地下害虫的防治,可以淋灌1到2次50%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800到1000倍液,且可与杀菌剂混合使用,进行联合淋施。
通过上述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荔枝圈枝苗“回枯”现象的发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从而保障荔枝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策略分析
下一篇:荔枝整果速冻处理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