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一些池塘未出现疾病,特别是在高温期,河蟹的成活率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对消毒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后期死亡的情况出现,部分是由于环爪病。“亡羊补牢”,及时采取措施仍是关键。
为了有效预防河蟹疾病,推荐使用甲氢菊酯进行泡塘消毒,水深建议保持在80公分,或使用溴氢菊酯,每亩用量为7-8两。消毒后需进行两次换水,同时使用石灰进行消毒,每次可用量为50斤,累计使用100斤。务必注意,池塘在使用石灰后,需等待15天才可放水。接着,可使用商品解毒药进行定期解毒,主要针对前两次脱壳期进行解毒。
建议每隔7天进行一次解毒,保持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碘消毒。每次脱壳的阶段都应使用一次碘。此外,在发病严重的非脱壳期,可以使用20%浓戊二醛进行处理,而在脱壳期则可以配合使用弧菌和钙进行消毒。
在5月中下旬及入伏前的15天,建议各使用一次敌百虫与三氯异氢尿酸,以淘汰体弱多病的河蟹。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一些农药并不符合有机农业发展的标准。未来的养殖应侧重于低密度养殖和高品质大闸蟹的生产,倡导规模化、标准化、全产业链的打造。同时,水产品的深加工和出口创汇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