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抖抖病”自1994年首次在池塘养殖中出现,起初病例较少。然而,从1995年开始,该病症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的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养殖塘口甚至出现绝产的现象,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期,病情尤其严重。
感染“抖抖病”的河蟹通常表现出体型瘦弱、壳软、活力不足的特征。在其腹部及附肢的指节、掌节可能出现红色水锈,且蟹只无法正常蜕壳,或者蜕壳后不久便死亡。临终前,病蟹活动减缓,附肢僵硬并发生痉挛,这也是“抖抖病”名称的由来。此外,病蟹还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后可见其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研究表明,“抖抖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或气单胞菌。该病症的高发期一般在7至9月,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常导致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在秋冬季节,则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的河蟹能够正常越冬,往往在次年5月后陆续死亡。发病原因不仅与蟹种自带病源有关,还与养殖塘口的生态条件恶化密切相关。在河沟和湖泊围网养殖中,发病率明显低于池塘养殖;新塘口的水草丰富、底质干净的环境则相对更易于降低发病率。而缺乏优质水草及底质不好是诱发“抖抖病”的主要外因。
有效预防“抖抖病”应从清除病源和改善养殖生态入手,主要措施包括:
在秋冬季节利用空闲时间对蟹池进行清淤,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每亩用量分别为200kg和15kg。消毒后,应抽干池水并进行1-2个月的日晒,以求消灭病原。
放种时选择壳硬体健、活力充沛的健康蟹种,避免放入附肢僵直、中空、软壳和活力差的病蟹。下塘时建议逐只检查,以剔除病蟹。
在保持现有优质水草的基础上,应清理杂草并适地栽种轮叶黑藻和苦草,以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延迟放种时间和降低放养密度,以助水草快速生长。
螺狮不仅可以净化底质,还可以成为河蟹的优质饵料。建议在蟹池中进行人工移植,每年清明前后和6月各投放一定数量的螺狮,以确保养殖池内的螺狮存量。
应做好水质调控及饲料投喂,保持水质的新鲜,并改为早晚各一次的投饲频率。投喂时注意不要给蟹投放腐烂或变质的饲料,确保蟹能够吃饱。
综上所述,河蟹“抖抖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症状及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管理与预防措施相结合,有效降低该病症对养殖的影响。
下一篇:影响河蟹吃食量的因素及合理投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