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有一个22亩的河蟹池塘,水体环境复杂,特别是沟渠设计为回型。这片池塘的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与调整。从2015年11月底开始,我们使用“菊酯类”清塘剂进行消毒,持续半个月后,使用生石灰进行“解毒”。经过一周的静置后,我们放水干塘,准备迎接新的养殖周期。
在2016年2月中旬,我们开始加水,并使用“碧水安”进行两次解毒,随后增加了“肥水肽Ⅱ”以及“三环活力源肥水型”作为肥水剂。至2月底,我们进行了放苗操作,但在放苗当天,仅有少量蟹苗爬岸,第二天几乎没有上岸现象。
3月初,气温逐渐升高,3日晚上观察到数百只河蟹上岸,活力较强。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继续使用“碧水安”,并增加了“底加氧”的使用。随着气温的波动,蟹苗的上岸情况也发生起伏。温度降低后,河蟹的上岸数量显著减少,而大雨的到来又加剧了水体环境的变化。
在3月9日,天气寒冷,发现一小部分河蟹上岸且活力很差。随着天候的变化,3月10日上岸的蟹苗数量再次增加,但大多数蟹苗状态不佳,活动力降低,部分蟹苗甚至被水鸟捕食。为了保护蟹苗,我们在上午将其捡回,并使用了“速解安”进行处理。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识到“菊酯类”清塘剂的残留时间较长,对河蟹的毒性影响明显。我们在放苗不足100天后进行清塘,这容易导致蟹苗中毒。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雨的影响,池塘中的有毒物质不断增加,促使河蟹中毒现象的频繁出现。
整体来看,“碧水安”仅能缓解中毒症状,不能完全消除“菊酯类”毒素。因此,我们建议定期进行解毒处理,最佳频率为7至10天一次。同时,结合使用“底加氧”和“速解安”等营养促进剂,可以显著提高蟹苗的存活率和活力。通过这一系列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河蟹养殖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指导。
图1:河蟹白天上岸、爬边
图2:上岸的河蟹活力很差
图3:上岸的河蟹“撑爪”
图4:上岸的河蟹“撑爪”
图5:爬边的河蟹被水鸟吃掉
上一篇:如何合理育肥压黄增加河蟹规格
下一篇: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