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重要的淡水鱼养殖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河蟹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抛秧栽培技术与生物菌肥的结合,形成了“稻—菌—鱼|蟹”的生态种养模式,深受农民欢迎。这种方法投资少、见效快、无公害,经济效益显著,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面将详细介绍稻田养殖的方法:
在选择稻田时,应确保水源条件良好、无污染,并且排灌方便,耕作层应较深。耕作层浅的沙田和漏水田不宜选择。
在冬春农闲季节,需开挖鱼|蟹沟与鱼|蟹坑。对旧的鱼|蟹沟和鱼|蟹坑进行整修。放养前,每亩撒施30公斤生石灰消毒,随后一周内灌足水。在水中施入300公斤腐熟的粪肥以及1公斤金宝贝菌肥,提升水质养分。4到5天后即可放养鱼|蟹种,进而形成“稻—菌—鱼|蟹”的生态链。
在养鱼|蟹的稻田周围,田埂需在春耕前加高加宽,利用鱼|蟹沟和鱼|蟹坑挖出的下层硬土。确保田埂紧实,以防止崩塌和漏水,避免鱼|蟹逃出。
在稻田四周,距离田埂80至100厘米的位置挖设环田鱼沟。根据田块的大小与形状,可以开挖“十”字、井字或目字形的中心沟。沟的深度和宽度分别应为30厘米和40厘米。此外,鱼|蟹坑宜设在接近进水口的田边、田角,或田中心,深度应为100至120厘米,面积应不少于5平方米(具体视鱼|蟹产量要求而定)。确保沟与坑相连。
为防止鱼和蟹逃出,在放养鱼|蟹种之前,应在进、出水口设置拦栅。这样可以有效保存养殖的鱼与蟹,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下一篇:河蟹池塘青苔的成功处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