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蟹养殖是指将蟹种养成符合食用规格的过程。在长江流域,通常需要约两年的时间。根据水体类型和养殖的人工控制程度,成蟹的养殖方式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
池塘养蟹的方式是将蟹种在专用池塘中进行养殖,养殖者可以完全控制养殖过程,并且回捕率较高。虽然池塘养殖的成蟹规格和肉质可能稍逊于大水体养蟹,但其种类多样。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池塘单养是以蟹为主要养殖对象,可以搭配一些鱼类。一般情况下,亩产可达50至75公斤,而在高产的池塘中,亩产成蟹甚至可达到200公斤。
这种方式以鱼为主要养殖对象,蟹种作为辅养,一般成蟹亩产约为15公斤,而高产的池塘亩产可达40公斤。
池塘暂养是从天然水体或其他池塘捕捞未长足的绿蟹。这些绿蟹由于体型偏小且壳软,价格较低,但它们在暂养期间不会再次蜕壳,因此成活率较高。经过2至3个月的养殖,绿蟹的体型可以变得更加肥壮,生殖腺充盈,上市时价格显著提升,亩产毛利可达到500公斤以上。
在天然水体中养殖蟹种,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饵料,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能够生产出大规格、高品质的成蟹。然而,回捕率通常较低,具体养殖方法分别如下:
这种养殖方法已有数十年历史。早期的放流主要是蟹苗,后来改为仔蟹,且近期还引入了一龄蟹种。虽然不投饲料,由于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其生产结果属于粗养方式,放养水体需要具备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生态条件,回捕率一般在0.5%至5%之间。
选择水质良好、水草茂盛的湖泊区域,用网围起一定面积进行养殖,按照河蟹的成长需求投放饵料。这种方式结合了池塘与湖泊养蟹的优点,水质更好,活动空间更大,产量回收率高可达到40%至60%。通常每亩产量在15公斤至30公斤,高产的可达65公斤。
草荡和芦苇滩地非常适合河蟹的生态要求,生产成本低,成蟹的上市规格较大,但回捕率亦较低。
稻田养蟹是一项近年来逐渐发展的新兴水产养殖方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稻田的施肥需求,并有助于杀灭虫害和清理杂草,同时增加水稻的千粒重。经过适度改造的稻田能够为成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情况下,养蟹的稻田较不养蟹的稻田亩产稍有增加,成蟹亩产可达20至30公斤,而高产稻田的亩产可达到50至75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上一篇:大闸蟹养殖之蟹苗、幼蟹放养技术
下一篇:降温之后河蟹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