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消毒是养殖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首先应将池水排干,接着挖去多余的淤泥,并修补池塘的漏洞,加固堤围,清除杂草。在进行这些准备工作后,需让池底经过冰冻几天,然后灌入约30厘米的清水。之后,使用药物进行消毒,以消灭细菌、寄生虫及其他有害生物。常见的消毒药物包括生石灰、茶籽饼以及五氯酸钠,推荐的用量为每亩75-100公斤、30-50公斤以及2-3公斤。这些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间隔使用,单用时选择用量下限,而复用时选择用量上限。消毒后10天内,可以适量引入经过过滤的“腊水”。
在放养之前和之后,创建健康的营养环境至关重要。放养前可考虑播种黑麦草和小茨藻等植物,同时移栽菹草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需要注意的是,播种的水草通常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长成,所以在放种时,应在深水区先设立竹竿或密眼网片围绕的暂养区,待自然生态环境完善后再拆除。水草的播种量一般为每亩50-70克,水草的覆盖比例应占养蟹水面的三分之二左右;而鲜活螺蚬的投放量建议为每亩300-500公斤。
在选择蟹种时需考量其质量,蟹种分为天然苗和人工繁殖苗,同时还与水系有关,如长江水系、鸥江水系及辽河水系。目前,天然长江水系苗培育的蟹种为最佳选择,但数量稀少。通常以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殖的苗为主。在购买蟹种时,应避免引进来源不明的品种,确保蟹种健康,避免从已经发生疾病的地区引进“带病”的蟹种。同时,需小心辨别性早熟蟹种,这类蟹种性腺发育完全,放养后容易假交配,蜕壳困难,导致高死亡率。性早熟的雌蟹表现为脐盖圆形且腹部肿胀;雄蟹则呈现三角形脐盖且步足粗大。确保所选购的蟹种品种纯正、规格适合、肢体完整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早期放养有利于蟹种适应新的环境,提前开始进食和蜕壳,能够延长生长期并提升商品规格。一般在1-4月份均适宜放养,当水温稳定在10℃左右时,建议选择晴天的上午10时左右放养。
放养密度需要综合考虑养殖水体、饲料来源及管理水平等因素,通常情况下,池塘每亩放养60-240只蟹种,总数量在800-1200只之间。对于湖泊网围、稻田及大水面的养殖区域,则应适当减少放养数量。
为防止蟹体携带寄生虫,在放养前可用2%-5%的食盐水或5-10PPM的高锰酸钾液对蟹体进行浸浴,持续5-10分钟。在放养的过程中,对于运输时间较长的蟹种,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然后取出,再重复此过程2-3次,务必让蟹种自行游入水中,实现均匀分布,以提高成活率,避免直接倒入水中的方式。
上一篇:没有了